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政策解读>详细内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解读

来源: 2025.05.23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一、适用范围及方针原则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二、工作职责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并于每年十一月底前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交保护规划本年度实施情况和下一年度保护工作计划。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的认定及职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具体承担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单位的推荐名单由该项目的申报地区或者单位提出,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二)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
  (三)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二)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三)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四)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五)向负责该项目具体保护工作的当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