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行业信息>详细内容

在改革创新中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来源:市文广局 宣传管理科 2015.09.14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全信息时代中借助各种科技手段,仍然扮演着传播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从调查的实际看,我市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耳目,在新媒体时代仍然担当着主流媒体的角色。近年来,在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活跃大众文化生活,树立庆阳对外形象,扩大庆阳对外影响,加快庆阳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受众对广播电视的期望值、依赖性、关注度之高,都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以庆阳广播电视台为龙头,八县(区)台为骨干,在对外宣传、创新创优、自办频道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书写了庆阳发展变化的重大篇章,扩大了庆阳对外影响,形成了全市广电传媒的主流传播网。

一、我市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态势

2000年以来,我市广播电视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培养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勇于创新创优、能打硬仗的传媒队伍;对外宣传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节目创优占据全省前列,频道创办凸现地方特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市级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庆阳电视台在对外宣传上,一直名列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前茅,每年都有300多件反映庆阳发展变化和庆阳文化的独家新闻、专题、纪录片见诸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成为塑造庆阳对外形象的靓丽名片。在创优节目上,庆阳电视台一直是全市在国家、省级获奖的龙头,每年都有10多件反映庆阳发展变化的优秀新闻、专题、纪录片获得全省广播影视奖和国家广播影视奖,充分反映着庆阳广播电视媒体的实力和水平。在栏目创办上,庆阳广播电视台突出地方特色,接地气,重文化,创品牌,去年以来,自办栏目改版后由6个增加到14个,这些栏目把庆阳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作为报道宗旨,承载着庆阳的泥土,塑造着庆阳的形象,扩大着庆阳的知名度;《庆阳新闻》今年成功直播,成为全省市州首家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广播电视媒体。在软件建设上,庆阳广播电视台有着20多年的办台历史,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专业拔尖人才,去年以来又新招录了一批大学生,实现了人才队伍的良性培养和积累。在硬件建设上,近几年购置了一批中高端采录制播设备,重新装修了演播室,改善了办公设施,不仅能应对日常的频道运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大型活动的直播和录制;在运作管理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适合庆阳广播电视当前发展的运作体制,形成了自身的管理体系,造就和引进了一批中高端管理人才,配备了比较强势的管理队伍,使庆阳广播电视台能紧跟时代步伐,朝着快速发展的目标前进。

二是县(区)台承载着各自的特色。我市县级台起步较早,广播有着60多年的历史,电视有着2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台实践中,各县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频道,创办栏目,强化外宣,创新创优,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喉舌和耳目,担当着基层主流媒体的角色,塑造着大庆阳的格局,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基层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在对外宣传上,据调查统计,各县广播电视台每年在省级以上广播和电视媒体用稿分别保持在了30条以上,在市级媒体用稿在200条以上。庆城、西峰、镇原、宁县、环县几家广播电视台引领着基层台的外宣,不仅数量完成的多,而且质量高,影响大,在宣传大庆阳上作出了较大贡献。在节目创优上,以庆城广播电视台为龙头,每年都在全省广播影视奖评选中独占鳌头,一直保持着全省县级台创优排名最前列的好势头。特别是2013年的“甘肃广播影视奖”第二届县级台创优节目评选中,全市推荐参评的作品  75件,有35 件获奖,其中一等奖 10 件,获奖率达 46.7 %,在全省排名第一;在2013年度的“中国广播影视奖”、“甘肃广播影视奖”的评选中,庆城台拿回了2项国家级政府奖和18件省级政府奖作品,成为全省获奖最多、质量最好的县级台。在栏目创办上,各县(区)广播电视台都把各自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发展优势作为自办频道设计的优势,接地气、重特色、带泥土、创品牌,成为多元化的有庆阳特色的栏目。如:庆城电视台的《庆城新闻》、《法治新时空》,西峰台的《走街串乡》、《倾听》等,都是地方有特色的品牌栏目。在软件建设上,各县台在长期实践中不仅造就了一批业务带头人,而且每年都能引进一些年轻的专业人才,打造了一支能担当地方媒体使命的新闻从业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市县(区)级台有从业人员58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7 人,中级职称50人,初级职称117人,大学以上文化程度405人,是一支信得过、有培养前景的队伍。在硬件建设上,县(区)党委政府都能注重对广播电视的投入,使县级台的设备设施得到了初步更新,基本上能应付当前的宣传。特别是西峰区政府,2011年一次性向西峰电视台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在省内都不多见,为打造新媒体时代的地方强势电视台打下了硬件基础。在体制运作上,各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了一些比较适合县级台发展的运作模式,使出人才、出精品的氛围初显端倪,为今后体制改革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制约我市广播电视发展不利因素

我市广播电视发展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队伍建设、基础建设、覆盖面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随着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广播电视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既是当前发展的难题 ,更是制约长远发展的桎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运行体制制约瓶颈。就调查情况看,我市广播电视系统大多仍沿用行政管理体制的运作方式,体制成了制约我市广播电视发展的桎梏。从庆阳广播电视台看,这几年对运作体制做了比较有益的探索,初步开始打破干部终身制,公开招聘了一批专业人才,经费也不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有了创收养台的意识。但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行政运作的体制模式,不能激发广大采编播人员的创造力,应有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尤为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人事、经费、管理统一由政府按照行政机关管理模式管理,除了西峰电视台打破常规招聘了一些专业人才外,其他各县台基本完全依赖人事部门分配专业人员,因此,人才大量流失后得不到及时补充,出现了人才的严重断档。

二是软硬件投入不足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竞争,归根结底人才和设备的竞争。就人才情况看,首先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队伍流失严重。广播电视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涉及社科、理科、工科三大领域的10多个专业,目前全市9个广播电视台中的585名从业人员,有高、中、初级职称174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0%。从专业人员的数量上差距很大,而按照目前的频道设置和栏目创办实际,除了庆阳广播电视台和西峰电视台从业人员数量差距较小外,其他七县广播电视台按照现在承担的宣传任务和栏目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不到应有人员的三分之一。其次是人才质量不高。调查显示,目前全市9个广播电视台中的585名从业人员中,70%是刚进门的年青人,对专业掌握的还只是皮毛,不能应付正常的业务,更谈不上创优出精品和提升影响力。就设备情况看,庆阳广播电视台的常规设备基本能应付日常的频道运作,但是,作为市级大台,尖端设备数量少且档次不高,演播场地和设备、办公场地和设施都远远不到位。县区台中,除西峰台的设备设施较好外,其余七个县台的设备都严重不到位,有些甚至还沿用90年代末的模拟设备和初级数码标清设备,和高清数码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无法和中央、省级媒体接轨,直接影响着庆阳的对外宣传。                                                                                                                                             

三是队伍建设的误区。队伍建设是任何一个团队的基础,高标准的队伍建设是担当传播使命的根本所在。从我市的广播电视行业看,虽然各台都配备了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团队,但是,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这只是一个数量而已。误区之一是管理团队大多数是外行。多数县(区)的台长、副台长是从机关和基层干部中选拔,既不懂专业,也不懂这个特殊行业的管理,更不懂办台理念和特色。一些县区党委、政府在配备广播电视台的主要负责人时,把行政材料写得好的干部给配备进来,误认为能写作会写作就是宣传的内行。误区之二是从业人员的选拔重数量、年龄、文凭,轻质量、从业经历和取得的成果,从市台到县级台,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年青人,这些人文凭、年龄是优势,但是缺乏能力,缺乏吃苦精神,更谈不上专业成果。误区之三是缺乏真正的专业培训和历练。由于疲于应付日常栏目创办和宣传,大多数台很少能按照专业要求去培训人员,要么就是请几个专家讲一次课,要么就是派出去参加一些短期培训班,没有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落实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培训,让从业队伍走进更加浮躁的误区入。

三、提升我市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强台战略提供体制机制保证。体制机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保证。只有科学而灵活的体制机制才能激活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市县都要抓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机遇,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集团化运作新机制,深化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建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要根据自己频道运作的实际和竞争的理念,科学合理设岗、定岗、定编、定酬,公开、公平、公正竞争,落实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一般员工双向选择, 逐步实现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基金,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办好各自媒体的创造性。同时,让广播电视媒体的职能由单一的新闻传播转向传播新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经营服务转变。

二是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使广播电视继续成为强势媒体。各级政府要在改革广播电视运作体制的基础上,加大对广播电视的人才、设备、设施等投入。在软件建设上,首先要建立懂经营、会管理、精专业的复合型领军人才担任主要负责人的长效机制,采取发现、培养、引进等方式,实现市县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善管理、懂业务、能创新目标,让各级广播电视台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为专业“领军”人才和其他人才建言献策、创新发展提供平台。在硬件建设上,要加大对广播电视台设备设施的原始投入,让其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要借鉴山东寿光市经验,打造庆阳大型广电传媒集团,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实现一次性投入到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良性发展,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软硬件投入由单靠政府人事、财政供给向政府、集团、市场多元化获取转变。

三是借助新媒体优势  延升广播电视链条。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显著特点就是全方位立体式传播覆盖。要与时俱进,充分借助网络、手机媒体、微博、移动电视等手段,延升我市广播电视的覆盖链条。首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整个频道频率,让庆阳老区通过互联网走向全世界。庆阳广播电视台要建设自己的网络广播电视台,通过互联网发布客户端软件,让网民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上浏览了解庆阳。其次,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充分借助手机、博客等新媒体,把我市的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出去,让手机、博客用户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浏览到庆阳的变化发展。再次,要打造精品频道,让频道的影响力成为扩大庆阳影响力的窗口。要学习湖南台创办娱乐节目的经验,以庆阳岐黄文化、周祖农耕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香包民俗文化为优势,通过创办精品频道和栏目推介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