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行业信息>详细内容

麦 客 纪 事

来源:本站原创 2015.06.08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麦黄糜黄,绣女下床”,一年一度的收麦时节又到了,我忽然想起我的一次当“麦客”的往事。

        人们常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只知之乎者也,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说实话,几年的机关坐惯了,养了人一身懒病。在上高中时,每当放学回家,我还经常帮助年迈的父母挖土、拉粪、晒麦、碾场、翻地,干一点农活。自上了大学,离家远了,参加了工作,蹲在机关里,反倒把多年会做的农活“生疏”了,故而每到收麦、种麦的大忙时节,心里总想着回家“深入到第一线锻炼锻炼”,可每到此时,单位上的事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等到记起回家时,大忙已过,为时已晚,一年推一年,竟然“山中无历子,寒尽不知年”了。

        说到当“麦客”割麦,实在不是件“美”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的是正午烈日当头锄土培苗,劳苦之至。当麦客收麦确是“头顶烈日,面朝黄土,三折一叠,挥汗如雨”,一天下来腰痛、腿酸、背麻实在不是滋味。比“锄禾日当午”还艰辛十倍。城里人往往理解不了乡下农民的辛苦,说如今收割机遍地都是,为什么不出几个钱叫收割机“干”一下,岂不省事?可是收割机在平原上能行得通,在川道里确实不行,非得人去割。只有“三夏”收麦时节,在田间地头看一看,体验体验农村的艰苦生活,方才知道城里生活的“甜美幸福”,就不难理解3岁的“下一代”说蒸馍是从馍店时买来的稚嫩的回答。

        当麦客也算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是在2000年6月,县上领导为了让在机关蹲久了的干部们下乡锻炼“帮助农民夏收”。我作为随行记者前往参加。等到田间地头,拍完了镜头,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一下,我立即放下摄像机,加入到热火朝天的抢收现场中去。原本以为是“锻炼一下,体验一下”,谁想一下“火海”才知道其中的厉害。刚蹲下去那会儿,还觉得浑身是劲,确实很新鲜,“一镰三勾,两镰六勾,一左一右,左冲右突”,可刚前进了五六米,就觉得脚麻腿胀,热气升腾,气也喘了,心也跳了。为了歇缓,故意直起腰来向前张望:呀,一百米长的“地阵”子,还远着呢,蹲下来再继续“战斗”,向前冲进五六米,脑门上开始流汗了,脊背里汗珠子渗透了衣衫,小腿胀得不得了,向后一看——呀,还有人跟着“冲”了上来,想溜也不行了。满地不见人身影,只听见“嚓—嚓—嚓—”的镰刀声。好不容易挣扎了30米。我有些撑不住了,怎么办,猫起腰左顾右盼,想看是否有人前来“搭救”我,把我替换下去,可是我看到的是同样一双双求救的眼睛:“快些!胡溜啥哩!这才叫火线锻炼!”身后赶着的一位老大伯笑着说:“快,给我——喝上些水!”借助喝水的时候,我向四下偷看了一下。天哪!我们单位的小吴也和我一样累得汗流浃背,满脸通红,苦不堪言,他的脸上,脖子里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天上“炸晃子日头”晒得这个皮肤稚嫩的年轻人有点支撑不住了。我赶紧蹲下身子,继续向前挪,可是偏不争气,我拿镰的右手汗流如水,攥不住镰把了,但是还得干,不能半途而废,强行挣扎到50米,刚过了一半,我有点晕了,心突突直跳,手也开始颤颤的不听使唤了。忽然我灵机一动,何不偷工减料,把六勾麦割成四勾,再割成三勾,岂不快一些。还真奏效,少割了三勾麦,快了一大截子。可后面的那位农民大伯笑出了声:“你才不行啊!是个……”。“草包”二字未说出口,我急忙瞪了他一眼,然后又向前努了努嘴,他明白我的意思,不再言语了。我一不作二不休,继续向前“绊勘”。可是离地头还有40米,我实在不行了,两眼直冒黑星,心跳气喘,汗流腿酸。干脆想跳出来歇一歇。不知,太阳像毒箭一样直射人的脑门,烤得人实在受不了,有点目眩头晕。我一看,前面有几位“麦客”割出地头了,我怎能落后呢?领导在看着呢?我咬紧牙想:反正就这一回,严峻的考验面前决不能失掉“干部”的风度,就是“挣死”也不能落后。我鼓足了最后一口气,拼着“命”,割着三勾麦向前爬行。----终于到头了,我扔下镰刀一屁股坐在地埂边的硷畔上,“瘫”成了一堆,像老牛一样扑哧、扑哧地直喘气。下午吃饭,我和大家一样吃自己拿的干饼子,喝自带的纯净水,虽然是“艰苦”了点,可内心真的愉快极了,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地吃出了“白面饼子”的香味,也真正地体验了当“农民”的辛苦和做干部蹲机关的舒适。

        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我又想起了母亲常年叮咛我的话语:“收麦了,你要看点眼色,人忙了,你可不要让你爷生气了。”原来,每到抢收时节,我爷爷的脾气异常暴躁,常常训斥人。我生性迟缓,常常挨他的骂。父亲一年最爱发脾气的日子也就是这个时候:“麦黄糜黄,绣女下床,人都忙着,你还干啥着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了家训》早在500多年前就告诫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年麦收季节,父亲总要带着母亲去外地“赶场”当麦客。父亲说:“这是农民一年挣钱的最好时机,没钱的人,往往在这时候才挣钱哩!”每年这个季节,父亲和母亲都会挣回300多元钱,给我们弟兄买新衣衫,换夏季服装。当时,割一亩麦才挣15元钱。300多元要割20多亩麦,那得流多少汗,出多少力,其中的酸甜苦辣天日可鉴。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百字箴言》中告诫人们:“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婆婆,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每当此时,我在模糊的泪眼中,又能看见身穿白布衫和旧裤的父亲和母亲在翻着麦浪的麦地里苦苦挣扎、拼命挥镰、大汗淋漓地割麦的身影。

 

        本文刊登《五月花》(省总工会主办)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