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行业信息>详细内容

环县:小皮影带动大产业

来源:本站原创 2015.06.04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今年8月30日,环县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上,一位来自加拿大名叫珍妮的客商,整理出的视频资料,仅版权拿到了200多万元。一个贫困县孕育的艺术奇葩——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为文化产业开发的搭建了广阔舞台。
       唱道情皮影的艺人,都是当地的农民,能有娴熟技艺演唱都是一种家传产业。环县由于封闭落后,道情皮影戏颇受群众,早年,制作皮影或演出皮影戏的报酬或是粮食或极少现金,这些报酬便成为养家糊口的产业。逐渐地,学这门技艺的人多起来,使这一小皮影带动了文化大产业。
       民间艺术的奇葩
       道情,顾名思义就是“说道传情”,有游说宗教道义、传递天地真情之意。她是环县这块土地的血脉,也是这块土地的灵魂,她的存在和生命延伸,就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
       作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本身,全国并非环县独有,世界也并非中国独有,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华皮影戏曲的“姊妹花”,所不同的是作为戏剧的音乐,是深受了道教影响,吸收了渔鼓道情的说唱艺术,鲁迅先生曾说, “中国底文化根基在于道教”。道情皮影是环县文化的根基,是道教文化在环县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产物。
       据说宋末元初,当时一些道人为了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手拿渔鼓和简板唱“道歌”,鼓励人们反对外族入侵,忠君爱国。在长期的宣教活动中,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甘肃陇剧就是根据道情创立的独特剧种。
       可以想象,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一匹毛驴驮着两三副箱子,五六个艺人背着行当乐器,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乡过村;在星月下的农家窑洞里,在煤油灯照着的白纸亮下,前台艺人舞动皮影,通过自己的悟性与情感赋予这半尺皮影以灵性,给人们更多的教育和启发。
       在清朝后期,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空前繁荣,产生了著名的艺人解长春。他一生不但传承演唱道情皮影戏,而且对道情皮影的剧本、乐器、唱腔等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解长春根据历史故事和一些传统戏剧,移植和改编了许多道情皮影剧目;其次是对道情乐器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环县道情最初的乐器只有二胡、笛子、唢呐、渔鼓、简板,解长春将在此基础上增加四弦、笛呐(小唢呐)和甩梆(棒加碰铃)等,并吸纳当地的民间小曲,改进了道情曲牌曲调,整合和统一较零散道情音乐。第三,培养了一批声名远扬的得意弟子,在解长春口传心授、精心培育下,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四大弟子学成出师,另组班子传唱,形成了当地人们称谓的“东、西、南、北”四路流派。解长春之后,道情皮影的传承以家族为主,出现了解、敬、史、魏、赵、罗、谢等多种派别的道情皮影艺术世家。
       环县合道乡敬家班的创始人是解长春的大弟子敬乃梁,是解长春最器重、最得意的弟子,技艺学成后便送其皮影箱具一副,敬乃梁遂创建敬家道情皮影班,严教子侄孙儿,几次被应邀北上宁夏大王爷府进行演出,敬乃梁之后,其四弟敬乃栋继之,敬乃栋之后,敬熙盛、敬熙瑞领班唱戏。
       这时期最出名的是敬乃栋的嫡孙敬廷玺,他是环县道情皮影艺人中演出、创作、改革和上演现代戏的首创者,他广收弟子,严教兄弟子侄,敬家班的道情皮影戏在唱腔和音乐上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其唱腔以拖腔悠长、行腔有力、乐器紧凑、节奏明快、杂耍技艺精湛而出名。如今,在环县道情皮影艺人家族世家中,当数敬家班为首,他们个个都有“绝活”。
       走出大山的名片
       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曾3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1年,甘肃省政府将道情戏正式命名为“陇剧”。
       1987年,应意大利意中友好协会的邀请,由著名皮影艺人史呈林等6人组成的“中国甘肃民间皮影艺术团”前往意大利,先后在罗马、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24场,被意大利人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199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在环县拍摄了反映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生涯的电影《何班主和他的情人》,敬家班全体艺人和史呈林参与该片的前期录音和分镜头拍摄,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再展新姿。
       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将环县命名为“皮影之乡”,当年8月20日,环县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甘肃民间艺术家协会将环县命名为“道情皮影之乡”。2003年10月,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10个试点项目之一,2005年环县道情皮影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10月,成功举办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第二届中国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联合国教科文人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预备名录,正在积极申报。
       自1987年9月以来,该县积极组团参加国内重大节会,先后8次应邀出访了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埃及等欧非国家,多次在国内高校、省会城市演出,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2010年赴瑞士访问演出,德国、意大利、法国的专家和剧场负责人坐飞机前来观看演出。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鼓掌长达10多分钟,演职人员多次谢幕,观众也不愿离开。外国观众赞叹说:“就这么几个人,能唱出这么宏大的声音,演绎出这么动人的故事和美妙的音乐,太神奇了!”演出团队带去的皮影宣传样本也成了外国观众的抢手货,他们将这些神奇的“皮影娃娃”买回留作纪念。
       今年10月6日至10月13日,环县皮影将再次出访澳大利亚,参加“中澳文化交流年暨多彩甘肃文化周”活动,期间在悉尼、堪培拉、墨尔本三个城市交流演出,特别是将要首次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这对环县道情皮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荣耀。
       富民兴县的产业
       道情皮影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皮影工艺是件傀儡,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有灵魂。环县最早的皮影雕刻艺人是秦团庄乡王秉云,因其爱好皮影艺术,故在皮影雕刻艺人的作坊中打工当学徒,学习皮影雕刻,1978年,传统皮影戏上演,民间艺人在修补破旧皮影的同时,学习皮影雕刻艺术,逐步办起家庭作坊,形成规模。樊家川乡郝集村的郝宏贤、秦团庄乡的王勤政、宁县的杜金儒等都深受王秉云的影响,从老影箱照样,学习雕刻,为戏班演出服务。
       环县皮影产业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就是把影人当作工艺品开发,远销各地甚至国外,作为装饰、收藏、展览用品和礼品,已故的李仰峰先生是这种形式开发的首创者,在2001年该县提出开发道情皮影这一产业之时,他制作了《昭君出塞》等皮影大挂匾,使环县皮影走出了专门用于传统演出的苑囿,首登装饰艺术的大雅之堂,这一创举大大地拓宽了皮影艺术的生存空间。
       为了更进一步开发道情皮影文化产业,最大限度挖掘其潜在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该县作出了“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的文化产业开发工作思路,启动实施了道情皮影产业开发“八个一工程”即: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文化产业研究所,制定了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成立了一个文化产业协会,扶持了一户龙头企业,开发了一批新特产品,建立了一个皮影网站,成立了一个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县上先后分两批把长期从事表演、雕刻的135名艺人确认为县级传承人,并对60岁以上、从艺30年以上的66名传承人陆续由县政府每年每人发放给400元的生活补助,推广了《道情音乐欣赏》、《皮影欣赏与制作》两本乡土教材进入课堂,下发全县605所中小学。
        近年来,随着环县皮影产业的大力开发,许多演唱兼雕刻的艺人转向专业雕刻,从过去家庭作坊的松散自由形式转向集中、专业的雕刻团体,许多青年人也参与其中,雕刻方法出现多样化。如今,在环县的皮影雕刻队伍中,涌现了高清旺、白学明、陈玉玲、高清峰、杨登仪、耿廷堂、赵德才等一批全国工艺美术大师。
       皮影产品从单一的工艺品发展到皮影戏光碟、桌历、挂历、画册、扑克、口杯、书签等十大系列150多个品种,现正在设计开发皮影旅游纪念品、宾馆装饰品、个性化邮票等新产品,不断拓展市场。我县扶持的重点文化龙头企业——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公司于2005年在环江工业集中区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集皮影雕刻培训、加工销售、演出推介为一体的皮影产业基地,投资2800万元的环县龙影综合大楼已经建成。
       目前,全县有皮影文化产业公司4家,香包刺绣公司10家,民间皮影戏班52家,皮影表演艺人280名,皮影雕刻艺人160名,刺绣艺人近万人,各类艺术大师88名,居全市第二,年加工各类工艺品120万件,产值达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