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专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点工作>文化>非遗传承>详细内容

指尖摩挲文化根脉——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非遗沉浸式体验走笔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30浏览次数:【字体:

529日,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庆阳市体育馆启幕,非遗沉浸式体验馆内人声鼎沸。刻刀划皮的沙沙声、道情戏的弦乐声、体验者的欢笑声,交织成动听的非遗交响乐。这里,一场跨越时空的手艺展示正在上演。

香包针线里的文明脉络

“您看这一针一线,都是咱们香包传承人融合南佐遗址文化元素创作的。” 西峰区文化馆副馆长李潇庆的声音在展馆内响起,她正带着游客参观以“一馆一特色,一县一品牌”为思路打造的香包馆。

造型各异的香包带着光华静静陈列,老艺人指尖里藏着工艺精髓,年轻匠人们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纹样。从挂件到服饰,香包“可穿、可戴、可玩、可体验”的多元形态令人叹为观止。

“来,先拿稳绣花针。”中国民间工艺刺绣大师左焕茸指尖轻捻彩线,银针如蝶穿花般在绣布上漾开细密的针脚。游客王女士屏住呼吸接过针,循着老艺人示范的弧度尝试,这一针一线的起落间,让她真正体验了一次香包刺绣制作的乐趣。

千年面泥里的黄土史诗

“把面泥捏成条,贴在上面转一圈,用竹签压出褶皱……”体验馆内,面塑艺术县级传承人罗海河正被游客团团围住。他手下的哪吒泥塑栩栩如生,引得小朋友们阵阵惊叹。“我从小跟着外婆学面塑,后来又去外地学习,现在能把这门技艺展示给大家,我很开心。”罗海河笑着说,他从简单的小花、小动物教起,让游客们逐步感受面塑的魅力。

在合水展馆,一组“秦始皇巡视子午岭”的面塑作品气势恢宏,车辚辚马萧萧的场景仿佛让时光倒流。“这是我们合水的‘五张名片’之一,黄河象故里、古石刻之乡、秦直道要冲、子午岭腹地、红二十六军摇篮,都被我们‘揉’进了面塑里。”合水县文化馆馆长高兴荣介绍道。这些自唐宋时期盛行的面塑技艺,如今不仅走进了埃及、蒙古等国的文化展厅,更在创新中保持着古朴韵味。

沉浸式体验里的非遗觉醒

“这皮影是用什么做的?这么硬,怎么刻得动?”环县道情皮影戏展区传来此起彼伏的疑问。环县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张治文手持刻刀,在皮质材料上轻轻游走,皮革的“沙沙”声与后台道情戏的板胡声交织:“这不是剪的,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他特意准备了适合新手的皮质材料,引得游客们围在工作台前,尝试着在皮革上留下第一道刻痕。游客李烨举着自己刻废的第三块皮料感慨地说:“以前觉得皮影是墙上的画,现在才知道每道纹都来之不易。”当有人成功刻出花纹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也终于理解了“非遗传承不易”的深意。

不远处,正宁花灯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邓涛涛,一边把LED灯装进传统纱灯一边说:“材料包省去了裱糊工序,一小时就能做好。”穿汉服的姑娘们提着刚做好的花灯走过,光影投下移动的美丽图案,让人叹为观止。

“看着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华池展馆布贴画体验区,游客刘洋举着刚完成的布贴画感叹。桌上的材料包里,彩布、剪刀、胶水整齐排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专门为体验者设计的“轻量版”套装,不仅可以现场跟着老师学习,还能带回家继续体验。

舌尖与指尖的非遗二重奏

“尝尝咱们的马岭黄酒,这可是非遗呢!”在“马岭黄酒坊”沉浸式体验区,工作人员向游客递过装满酒的陶碗,琥珀色的酒液混着麦香在舌尖化开。游客王莉莉一边品尝黄酒,一边分享着做花灯的感受:“小时候看奶奶做过,今天自己试了试,老师讲得特别细,虽然做得不好,但觉得特别有意思。”这种味觉与触觉的双重体验,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在文创集市,摊主们正在展示香包的现代用法:“这个驱蚊香包,里面装的是我们庆阳本地的艾草,既环保又实用。”

一位刚尝试过刻皮影的小男孩,正跟着老艺人学唱道情,虽然唱腔稍显稚嫩,但那份对非遗的热爱却无比真挚。

……

非遗沉浸式体验用“展示+互动+体验”的模式,让香包、面塑、布贴画等非遗项目从历史深处走来,在现代人的指尖得以重生。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手艺狂欢中,非遗不再是被供奉的古老符号,而是流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触摸与创造中,焕发着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