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专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点工作>旅游>特色美食>详细内容

镇原老席,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

来源: 作者:张文进 发布时间:2018-11-08浏览次数:【字体:

b1fbe93a64544054bb19378ffe4a7e2e.jpg

地处黄河中游的镇原,身在茹河两岸,受群山环抱。这片壮美、粗犷的土地,是“中国书法之乡”“文化艺术之乡”。从古至今,先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繁多,由此可见镇原人传承文化的聪明才智和优秀理念。

我们面对无边无际的阡陌绿海会百感交集,极目远眺大山梁峁也会思绪万千。是的,这里汉子般粗犷纯朴的大山,如传说一般神秘莫测的河岸沟谷,都是神奇而独特的存在。一代又一代镇原人,坚持不懈地在这块热土上辛勤劳作,生息繁衍,用心血和汗水谱写着凝重而深沉的壮丽篇章。

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有的风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据说,镇原传统筵席,源于汉魏宫廷菜肴,明代镇原籍大臣许理从朝廷带回宴席烹饪技术,并传授给当地百姓,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这里的饮食习惯,从而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饮食文化。

镇原老席是中国儒家文化在“食”与“行”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国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比较常见,以十三个大菜为主,配以八个小菜,各上八次,俗称“风搅雪”。

镇原筵席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多少代名厨高师创造性地劳动和达官显贵、名流雅士、美食家的品尝鉴定,才形成了具有宫廷特色与民间传统烹调技术相结合的独特筵席。
据史载,自北魏灵太后迎父神柩还乡,她亲自主葬安厝大祭,携带四十余名全国名厨盛宴梓里宾朋,从此,宫廷官邸筵席菜肴传入镇原。后因明朝正德年间进士许理一贯反对奢侈对镇原筵席进行了系统研究整理,革除了镇原沿用宫廷筵席冗奢之蔽,保留和充实合理之规格。清末进士焦国理,民国二十四年与慕寿祺重修镇原县志,他们结合当时镇原饮食文化发展的水平,对镇原筵席又进行了充实和规范。从而使镇原筵席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式。

在所有民间饮食中,“席”最为丰厚,是民间最高级最复杂的饮食。镇原盛行吃“席”的风俗,镇原筵席办席者不吃力,赴宴者很满意,东道主觉得体面,宾客们觉得荣耀。故虽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在镇原民间仍然非常盛行,说明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哲理,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是镇原饮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以前,想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能选用的食材是很有限的。蔬菜较少,多以肉类为主。猪肉是绝对的主角,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条子肉、蹄花、丸子,单凭猪肉就能做出多种花样。看似只是一盘肉,但是厨师“功力”的深浅往往就是在这几片肉上体现,软肉怎么切得又薄又完整最考验厨师的刀工,旋肉一片挨一片旋得立起来,没有几年的功夫做不到。看着是肥肉片,其实经过煮、蒸、炒等几个环节,吃起来肥而不腻。看似一样的猪肉,厨师们百变花样,费尽心思做成十几样肉食,这正是镇原老席加工的复杂之处。在调味品上,镇原老席的厨师选用姜粉、大香、醋、盐等简单调料,很多菜品都是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这样更能体现出食物的本味。越是刻意求新求变,离平易、纯朴、自然的饮食之道也就越远。镇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难忘,恰恰在于它的真。

51a8af6dbdc842c4b40d73df1de19b9d.jpg

在镇原,坐席的过程十分讲究,桌椅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设一对太师椅,这是最尊贵的位置,桌后悬匾幛、字画,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齐了,坐在上位的尊者先动筷,其他人才可以跟着动筷子。倒酒时,不是一溜圈斟下来,而是先左后右,再左再右。整个坐席的过程就是中华餐饮礼仪的生动演绎。发展至今虽已改进了一些繁文缛节,但镇原老席所体现的礼仪和文化,仍然是见证历史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近年来,镇原做老席的人越来越多,全县办老席门店的就有一百多家。凡是路过镇原的外地客人都要品尝镇原老席的风味,过年或家中遇到喜事,更要置办老席。镇原老席,受到了家乡人外地人普遍赞扬和热烈欢迎。

镇原老席盛行,各地基本相似。丧葬一类白事,多用九魁、十出一等单饭酒席;婚、寿、满月等喜事,多用十全等双饭酒席。十三花席,红白事共用,为上等宴席。宴席斟酒,除按规矩斟三次以外,多少不限。入席后,斟酒开始,上大菜斟酒一次,上小菜斟酒一次,上凉菜斟酒一次。黄酒,以镇原三岔、殷家城、方山、马渠等后山地区为最好,质纯味美。殷实人家会黄白二酒一齐上。

在21世纪的今天,镇原农村仍沿用旧有的宴席习俗。而县城居民多已改旧习,减少中间烦琐程序,喝酒时酒菜一齐上,吃饭时馍菜一齐上。除了九碗十三花,镇原人爱吃的特色小吃还有——鸡血面、猪血片、鸡蛋面、搅团等等。朋友,如果你想品赏老席的话,那就来镇原吧。镇原老席一定让你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