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正宁五顷塬,寻找习仲勋曾经的芳华
在陕西、甘肃交界处,正宁县像睡在一个摇篮里。东面依靠着巍峨苍翠的子午岭,泾河水自西面蜿蜒而过,南面是八百里秦川,北面是千里董志塬。暖阳下,行走在这里的沟壑卯梁上,和煦而安详。
深秋的黄土高原,深沉而静谧。五顷塬回族乡是庆阳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乡。踏上五顷塬,是要寻找一个叫南邑的村子。
一个不大的村子出现在眼前,下了车,环视这个叫南邑的村子。牛羊在山坡上吃草,老人在村口照看着孩子。这里看起来和黄土高原上的其他村落并无二致。然而就在这个不显眼的地方,曾经是关中特区党政机关的驻地,是新正、新宁、赤水、淳耀、永红等县红色政权的“心脏”。
沿着村东头的小路向下走去,在山腰处,一排窑洞向阳而坐。山风作响,树叶飒飒有声。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这些窑洞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面对眼前的沟壑纵横,目光只剩下宁静与安详。
这些窑洞,就是70多年前关中特区党委、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军军委的办公所在地。1936年1月,23岁的习仲勋第一次来到新正县,担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党团书记。在这里生活、战斗的5个多月时间里,留下了他对青春芳华最好的注解。
从办公所在地沿着塬边继续向前走去,便到了习仲勋的旧居。一棵习仲勋亲手种植的桑树在墙外长势葳蕤,院落修葺一新,6孔低矮的窑洞已经成为陈列室。习仲勋当年居住的两孔窑洞,从中间用一条小通道贯通起来,土炕、方桌、油灯、瓷质茶壶……,每一个物件,都带着历史的温度。
在另一孔窑洞中有一个衣柜,打开衣柜,里面暗藏着一条1米多高的地道,一直通到院子外边300多米处,接近沟底的堡子,从这个堡子向前可以迅速进入林区。上面的高窑用于放哨,这几个窑洞也是互相连通,窑洞里还有三处暗道。一口看似普通的水井,实际暗藏着通往门前山沟里的通道。院外山谷中一段城墙清晰可见,从窑洞地下可以绕至山脊上的城墙处,再转移到大山里。望着这复杂的地貌,习仲勋同志当年在陕甘边区南大门工作的危险和艰苦可想而知。
1936年,20岁的难民汪庭有一路逃难来到了新正县马栏区三乡--杨家店子。两岁时就被父母带着外出逃荒,十八年来汪庭有受够了乞讨度日的苦楚,二十岁的他再也不想颠沛流离了。但他没有意识到,党中央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生活。
关中分区地处陕甘苏区的最南端,连接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大关中,距陕西省会西安仅50多公里。当时的关中分区被称誉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这里人口稠密,经济条件、人民生活相对安定,难民们一般会选择从这里进入边区。汪庭有就是这样来到了新正县。
如何安置上万的难民、移民,是个巨大的挑战。1936年,中央在设立关中特区的同时,决定成立中共关中特委。关中特委机关驻新正县(今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原的南邑村,下辖淳耀、赤水、永红和甘肃省境内的新正、新宁等5个县委。1936年1月,党中央派习仲勋到关中特区工作,任特委书记。1937年10月,关中特委改为关中分区党委。
颁布条例, 3年免交公粮、地租,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这些措施吸引了大批移民、难民来边区谋生。难民汪庭有在马栏落下了脚,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从颠沛流离到小有名气的巧木匠,汪庭有心里乐开了花。从未有过的愉悦感让他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歌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