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关于2015年扶贫攻坚实施方案的报告
市扶贫办: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精神,现就2015年文化方面扶贫攻坚提出如下实施方案,请审阅。
一、目标任务
2015年,新建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00%;新建240个“乡村舞台”、8个“文化集市”,建制村标准化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将达到59.3%。继续组织开展农民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贫困群众增收新亮点。
二、工作重点
1.新建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甘肃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方案》,每站建筑面积300㎡以上,内设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和办公室。每站规划投资50万元。8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11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
2.新建240个“乡村舞台”。 每个“乡村舞台”按“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建设格局建设,9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建成后,在县(区)验收的基础上书面申请市上验收,市上验收通过后拨付每村1万元的建设补助资金;10月份,各县(区)举办民间自办文化社团集中展示活动;11月份市上对建设工作好的县区和活动经常、开展的较好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进行表彰奖励。
3.新建8个“文化集市”。8县(区)各建设1条以文化产品为主,餐饮、旅游、休闲、商住为辅的民俗文化产业一条街。3月底前,由各县(区)在辖区内或选取1条街道,或选取一块商铺集聚地,或是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上报建设方案。9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10月行进检查验收。
4.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及“文化进万家”六送活动。年开展送戏下乡不少于120场、全市演艺公司演出1600场。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确保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服务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为每个行政村每年补助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确保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5.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庆阳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开发,打响红色南梁、民俗庆阳、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特色文化品牌,支持庆阳香包绣制、环县道情皮影戏、唢呐艺术、窑洞营造技艺、庆阳剪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开发利用,加快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农耕文化产业园、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和南梁红色旅游小镇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扶持庆阳香包、刺绣、皮影、剪纸、泥塑等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开发。挖掘整理庆阳民间文化传说、民歌、唢呐、陇剧等人文资源,扶持大戏、大剧创作开发。扶持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六类文化产业,加快推进红色旅游、香包民俗、周祖农耕、岐黄中医药四大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独具庆阳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市文广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各县(区)文广局、机关各科室按照各自业务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限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县(区)文广局全力抓,各相关科室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扶贫工作格局。
2.落实资金,确保投入。年初,积极汇报市委、市政府,将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舞台”、“文化集市”建设列入2015年市列为民办实事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市财政投资720万元,县区配套1080万元;“乡村舞台”市财政补助540万元,县(区)、乡镇落实建设资金;“文化集市”市、县(区)财政各投资240万元。
3.强化协作,形成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各县(区)文广局结合各自的实际,进一步细化方案,靠实责任,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按期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市直相关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完成各自建设任务。庆阳广播电视台大力宣传文化扶贫攻坚政策方针,充分展示扶贫攻坚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攻坚的情况,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为我市的文化扶贫攻坚作出贡献。
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
2015年3月30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