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焕生机 产业融合促振兴——我市纵深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纪实
庆阳是农耕之源、岐黄故里、红色圣地,同时陇东民俗荟萃。因“陇东粮仓”而闻名,却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乡村活力不足的挑战。
如何让沉睡的农耕文化、红色资源、非遗技艺焕发新生?2024年以来,我市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区人声鼎沸。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截至目前,全市培养粉丝千人以上直播账号1316个,培育带动性农户5000余户,100个特色村建设正加快推进。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724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94亿元。
因地制宜 产业融合创新
庄子峁,一个地处环县山峦深处的偏僻村落,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如今村美人旺产业兴。
5年多的时间里,庄子峁的22户群众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开启全民直播模式,深耕乡村美景和乡土滋味,探索出“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抱团发展”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庄子峁打造成集生态旅游、绿色采摘、特色产业、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成为乡村旅游热门地。

环县庄子峁群众制作老豆腐。(资料图)
今年以来,庄子峁生态农庄累计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实现产业收入190多万元,带动周边8个乡镇220户村民加入庄子峁生态农庄产业链。
以庄子峁生态农庄为样板,我市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构建“一村一IP”发展格局。
华池县城壕镇城壕村建成农耕文化体验馆、观光步道等6处体验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80余批(次);组建直播团队销售鲜食玉米、小杂粮等,42家电商店铺日销3000单,年增收500万元,村集体年分红21.25万元。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以黄土塬地貌为基础、以蒲河川为纽带,打造黄土风情民宿集群,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土蜂蜜、胡麻油、黄花菜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

庆阳义渠戎国香包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绣娘赶制香包。 (资料图)
“各特色村根据各自地域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特点,形成了景区带动、农业观光、主题民宿、民俗文化驱动、红色文化赋能、特色餐饮聚集6种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走上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市已有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18个。一个个特色乡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数字赋能 流量转化变现
电商搭台、多措并举,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今年,我市以电商为纽带激活乡村发展潜能,通过聚合流量、培育人才、赛事孵化、村播带货等方式,构建起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6月28日,由知名主播董宇辉领衔的“与辉同行阅山河”甘肃行活动在我市启动。直播团队通过“走播+定点带货”的形式,宣传推介庆阳美食美景和周祖农耕文化,让线上观众通过镜头感受陇东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了解,本次直播活动累计吸引2993.7万人次在线观看,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近6亿次,庆阳文旅矩阵发布宣传视频400多个,收获点赞超过1000万次。同时,带动本地主播形成了更大宣传效应。

正宁县山河镇董庄村主播张富平直播销售香包。 (资料图)
“大咖引流”的背后,是我市深入实施“百村万名新农人”培训计划、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搭建展示平台等电商孵化举措的有力支撑。其中,“百村万名新农人”培训计划,重点围绕100个特色村的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创业青年等群体,主要开展电商新业态以及农文旅融合业务培训,目前已累计开展112期,2万余人参加。
一大批本土电商人才快速成长,成功开启直播带货事业,将庆阳的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宁县电商直播达人雷向楼凭借自身影响力与专业能力,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创下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的佳绩,并与宁县及周边地区200余户农户达成长期合作,为农户提供稳定销售渠道。
数字赋能让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从线下经营向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的转变。
利益联结 联农带农机制完善
如今,“全域旅游”正在成为庆阳的“金字招牌”。全市已有4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旅游景区20个,国家甲级、乙级旅游民宿各1家,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
“庆阳全域旅游”品牌提质升级,“庆阳直播电商”矩阵初具规模,“庆阳新农人”培育有力有效,农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业态。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何沟门文旅融合聚集区内的居民点。 (资料图)
如何让群众聚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庆阳给出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创新机制、示范带动,培育联农带农振兴新力量。各特色村将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第一目标和最终目标,通过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村集体等多元主体,探索实施“合作社+农户”“管委会统揽”“村集体主导”等机制,实现农民嵌入产业链。
镇原县太平镇柳咀村村民李登民流转300余亩土地,自主发展苹果产业。2024年,实现苹果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带动周边20多户果农增收30多万元。

庆城县药王洞养生小镇游人如织。 (资料图)
华池县五蛟镇刘家湾村依托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发展“康养+生产基地+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特色旅游业态,年稳定种植中药材3500亩,中药材产品年销售额达180万元,带动1280户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用工增收。
西峰区肖金镇米王村经济联合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52户110名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建成拱棚350座,开展“春采樱桃、夏摘草莓、秋收蔬菜、冬品年味”四季循环体验活动,年产值达360万元。
健全的联农带农机制如同坚实的纽带,将农民与农文旅产业紧紧相连。农民不仅成为乡村美景的守护者,更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我市走出了探索创新、培育特色的路径,更走出了一条联农带农、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陇东大地逐步实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