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专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市县要闻>详细内容

一见庆阳丨一桌宴 • 镇原老席 庆城三角席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11浏览次数:【字体:

图片

地处黄河中游,身在茹河两岸的镇原,对饮食一直有着特别的讲究。陇东流传的民谣说:“要吃好饭走镇原,要喝好酒上三岔。”足见镇原饮食文化不同寻常,其中最具仪式感的镇原老席更是风味独特,誉满陇原。

“闻道镇原风味佳,九碗还有十三花”。镇原老席历史悠久,流传千年,据说源于汉魏宫廷菜肴,相传由北魏太后胡充华亦或明朝理事许理等在朝为官的镇原籍大臣从朝廷带回传授给当地百姓,形成了镇原老席这一深藏民间的宫廷盛宴,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礼仪风范至今都烙印在这个文化大县男女老幼的举手投足之间。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庆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餐饮品牌。

“席”-最丰厚、最高级、最复杂的民间饮食。镇原老席传统上坐方桌,寓意“天圆地方”,讲究落座顺序,注重朝向摆放,每个方向坐两人,共八人,取意“四面八方”,上设一对太师椅,两侧放条凳,八仙桌后往往还悬匾幛、字画,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齐了,尊者先动筷,待所有菜碟以先左再右的顺序点评一遍之后,其余人才可以动筷。倒酒时,先左后右,再左再右,可以说是“一饮一食见精致情趣,一行一止皆文化风韵”。

在摆盘方面,镇原老席格外讲究,主要形式有“十七国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在一般“过事”场合比较多见,以十三个大菜为主,佐以八个小菜,馒头上四回,端菜十七趟。先单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着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这种大荤接着小菜连转着往上端的场面和形式,被老百姓形象地叫做“风搅雪”。老席追求本味,选用姜粉、大香、醋、盐等简单调料,经过煮、蒸、炒等简单加工或者不加工,吃起来是热糯香软,让人流连忘返,在味蕾上尽情舒展。镇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难忘,恰恰在于它的真和香。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美食文化,从小住在镇原县城关镇祁川村的祁宝贤,18岁开始就跟父亲学手艺,如今他厨艺精湛,做的老席口味地道,经济实惠,更是培养了近百名徒弟,使镇原老席经久不衰。

图片


庆城三角席

图片

庆城三角席,全名“三角子席带海菜”,因4个吃饭菜每碟都装有3种不同的菜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得名。涵盖了烹、蒸、炸、煎、泡、煮等许多工艺,荤素搭配,凉热交错,浓淡相间,甜、咸、酸、辣、麻,口味各异,色、香、味、形俱佳。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期,以老庆城人张欧子家最为有名,后来名厨贾庆兴由山西来到庆城,他擅长炒菜和做海菜,对三角席进行了改造,将4个小菜汤换成了8个喝酒热菜,并加入了海菜,即成了现在的模样。

三角席大体上可分为4个部分,一是凉全盘,由“四荤”-耳朵丝、鸡翅、排骨、猪肝,“四海”--红菜、虾仁、鹿角菜、发菜组成。各用香油、生姜、盐、醋、蒜泥拌好,然后自成一小堆,拼装在一个特大的瓷盘内,上盖以菠菜、蒜苗丝、鸡蛋饼丝和熟鸭蛋瓣或熟鸡蛋瓣。二是8个喝酒的热盘,依序陈于席间。这一部分最显档次,可根据主家要求和现有材料配置,一般为烧海参、清汤鱿鱼、炖全鸡、红烧鱼、清蒸猪肘子、酸辣肚片、爆炒腰花、雪花鸡片或宫保鸡丁,其中海参、鱿鱼是必须要上的,以体现带海菜之名,要是主人家想更上一个档次,则可用山珍海胥随意替换。三是两道4个三角盘加两道4个扣碗,喜欢甜口的,有夹三糕、托面、炸盘龙酥、泡油糕,钟情咸食的也有酱肉、红烧肉、羊肉、肘子肉等可供选择,食用者可择其所好,任其品味。最后上两汤一饭,为鱼丸子汤和生氽丸子汤,每人盛一小碗白米饭。席间琳琅满目,菜的数量高达37种之多,坐席的人是吃不完的,主家给每一位宾客发一个袋子,这就是所谓的“吃不了兜着走”。

三角席菜肴各具特点,有的鲜香酥烂,有的脆嫩清爽,有的浓厚醇香,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复杂,在过去是极其难得的,可称得上陇东的“满汉全席”。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