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专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行业信息>详细内容

蓬勃发展的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

来源:市局文化产业科 作者:陈亮洲 发布时间:2018-03-19浏览次数:【字体:

近年来,庆阳市以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文化厅关于印发〈落实文化部“支持甘肃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工作方案〉等9个方案的通知》(甘文厅发〔2016〕226号)文件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把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作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搭建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全力打造“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大特色文化品牌。2002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15届香包民俗文化节、5届农耕文化节和3届皮影艺术节,有力地促进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全市现有各类民俗文化企业200多家,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品种,年生产产品900多万件,远销到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庆阳香包绣制”、“环县道情皮影戏”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3年,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新华网评为“2013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称号。香包民俗文化产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等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民俗文化产业生产队伍不断壮大,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效益日趋明显。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5.03亿元,增速15.3%,占GDP2.5%。

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8.11亿元,增长20.5%。目前,全市文化产业机构数已达1168家(其中,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190家,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21家),固定资产44.36亿元,从业人员38273万人;统计规上龙头企业27家(今年新申报20家),拥有“互联网+”文化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共计12家,文化产品设计专利9项。在阿联酋迪拜、白俄罗斯、马来西亚及国内先进城市设立营销窗口48个,国家文化产业非遗示范基地2个(庆阳岐黄文化传播公司、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全市现有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25名,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77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59名。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大政策扶持,突出政府引导。201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放宽市场准入、优先提供用地、实行税费优惠、加大财政支持、优化发展环境”五个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全力扶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从2011年开始,庆阳市财政按年列支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加逐年递增,2011年列支1000万元,到2015年列支资金达到7000万元,各县(区)每年也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500万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2012年,市委出台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庆阳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政策保障实施办法》、《庆阳市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庆阳市农耕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庆阳市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3年,市委出台了《庆阳市节庆赛事会展实施方案》、《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市上出台了《庆阳市扶持在外设立民俗文化产品营销窗口实施细则(试行)》,2015年,市政府出台了《庆阳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庆阳市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保障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二)注重产品更新,突出创意创新。一是我市连续五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每年研发民俗文化新产品50余件。二是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庆阳香包创意设大赛,评出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奖52个。三是成立了庆阳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专门从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四是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特别是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庆阳岐黄文化传播公司、甘肃省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设计研发具有庆阳本土文化内涵、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200多件。五是成功注册国家证明商标和甘肃著名商标达30个,特别是岐黄、岐伯药枕、轩辕、巧儿、龙影、红凤蝶、义渠戎国等品牌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六是召开了民俗文化新产品推介会,对中国美术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研发的新产品进行推介,与香包公司签订生产合同。

(三)加大培训力度,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举办文化产业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赴庆阳就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香包生产设计等进行讲座,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人员、企业厂长经理、香包刺绣皮影剪纸技术能手。二是组织部分工艺美术大师、民俗企业管理人员赴中国美院进行创意与开发、设计与生产、管理与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深造。三是申报命名了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家)。目前,全市有民间艺术大师1061名(国家级125名、省级477名、市级459名),非遗传承人898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62名、市级传承人151名、县(区)级传承人681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5000多人。

(四)注重对外展销,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一是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工程,组织全市8县(区)重点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参加了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博会、2017’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等国内各类文博会、交易会、旅游节、交易会、订货会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40多次,组织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在台北松山文创园区展出。成功举办了首届庆阳冰雪旅游文化节、首届油菜花节、青藤农业樱桃文化节、昔家牡丹文化旅游节等文化节会。二是坚持办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展销香包民俗文化产品。2017年第十五届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全市8县区搭建展棚1000个,参展公司128个,参展农户404家,共销售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180万件,销售额达1590万元。其中,西峰区销售额突破1098万元,正宁县销售额100万元,镇原县销售额140万元,西峰区香包户韩爱琴销售额突破6万元,后官寨群英香包有限公司总经理左焕茸与陕西杨凌客商签约5万元。展销期间组织开展了以道情、南梁说唱、庆阳唢呐和庆阳民歌为主的庆阳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共演出节目73个,参演人员约1500余人,观众达20万人(次)。节会期间,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00万元。三是签订大宗订单。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庆阳红凤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分别与国内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了大宗订单。四是在外设立营销口。目前,我市在兰州,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香包民俗文化营销窗口48个,在迪拜、白俄罗斯设立营销窗口2个。五是搭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我市镇原县与兰科集团共同建立了“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入住民俗文化企业200余户。同时鼓励企业在中国甘肃特色馆、我的手艺网、淘宝网等网站注册开店。

(五)加强交流和宣传,打造庆阳香包名片。一是组织举办了2016埃及“欢乐春节”非遗展演活动,3000余件香包、剪纸、面塑、皮影等优秀作品参加展出,埃及国家电视台、尼罗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阿、英、中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二是组织我市民俗文化产业公司精选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参加了两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三是组织举办了2016“荷包飘香百年高校”——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走进北京大学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展出1000余件的庆阳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古旧藏品及现代精品,组织庆阳民间艺术家现场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制作技艺、环县皮影和南梁说唱,并与北大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四是组织庆阳唢呐传承人赴上海徐汇区参加了2017“国乐雅韵”非遗展演。五是组织环县道情皮影戏赴加拿大魁北克省少维尼根市参加“中国文化月”活动。六是组织参加省文化厅在敦煌举办的“丝路记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览活动,展出各类民俗工艺品940余件。七是组织参加中国“非遗大师邀请展”和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新生代艺人竞技与作品展。八是编辑出版《陇东红色歌谣选》、《正宁民谣》等非遗书籍。九是举办“多彩庆阳·逐梦小康”非遗成果展演专场晚会,全面展示庆阳民俗文化之美。

(六)积极招商引资,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是组织举办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北京)研讨会,现场签约文化项目7个,协议金额366.17亿元,庆阳凌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文化企业现场展出了我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500多件代表作品。二是赴西部发展控股公司北京总部进行对接协商,组织了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现场进行了展示,签订了《庆阳市文化产业及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要有民俗文化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3.07亿元;民俗文化产业园民俗风情街项目,投资8.63亿元;民俗文化产业园儿童乐园项目,投资3亿元;民俗文化产业园金奥文化艺术区建设项目,投资9.55亿元。

(七)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形成了“两街两城两园区”集聚发展的新格局。“两街”是西峰区的“香包刺绣一条街”和“民俗文化产品一条街”,“两城”是庆城县的“香包刺绣城”和西峰区的“北部文化商城”,“两园区”是庆城县的“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区”和“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区”。“香包刺绣一条街”位于西峰区安定西路西口桐树街,现有商铺13家,主要从事香包、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的销售。各销售门店在全市设有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点7个,生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年生产销售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35万件,销售额500万元左右;“民俗文化产品一条街”位于西峰区委南侧锦绣坊,是集香包刺绣、剪纸皮影、泥塑雕刻、古玩字画、工艺礼品、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是我市最早的民俗文化产品专业市场,有24家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经营公司,共有门店30间,完成投资200多万元,展出各类文化产品近20万件。“香包刺绣城”是由庆城县政府投资100万元、启用民间资金410万元,总投资510万元在县城北区商贸繁华地带建成的一个3层1300平方米的综合性生产加工展销培训基地,为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城汇集了30多家公司,分设6个加工车间,1个精品展室和41个标准商铺;“北部文化商城”位于西峰区北大街与解放路交汇处,现有文化产业公司35家,其中香包刺绣、剪纸公司13家,书画装裱门店22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年生产各类产品近4000万件,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和“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位于庆城县周祖陵森林公园,围绕挖掘周祖农耕和岐黄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元素、符号与色彩,着力打造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区的采摘休闲、游览区的文化旅游、传承区的人文教育、遗址保护区的文物保护,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区的养生保健、宣传教育区的教育培训六大功能区块,总规划面积10000亩,已完成投资6亿元。

(八)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1313亩,总投资26亿元,已完成投资5亿元,2016年1月5日,庆阳文化旅游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与西部控股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建设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庆阳传媒中心项目裙楼完成投资1.45亿元,A1、A2座主体已全部封顶,室内正在交叉安装空调、通风等配套设备,室外正在安装外墙穿孔板,主楼正在进行地上19层主体建筑;庆阳市大剧院项目完成投资9736万元,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砌体抹灰、钢结构安装及石材玻璃幕墙龙骨安装;市图书馆文化馆画院项目方案已经省政府投资评审中心评审通过,目前正在办理初步设计评审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看,在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才缺乏,主要是缺乏从事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人才,缺乏一些能够指导我市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新产品研发的创意人才和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二是小型企业比重大,骨干文化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水平差距较大。三是手工生产人员队伍不稳定,生产的季节性表现突出,农忙季节人员减少,农闲季节人员增多,加之手工制作费时耗工,赚钱少,大大影响了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也导致产品供给不稳定。四是民俗文化产业缺乏统一标准,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绝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是传统作品的重复制作,新产品研发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新、奇、特、优产品;产品参差不齐,甚至参杂使假,侵权问题严重,影响市场信誉。五是缺乏有竞争力的市场营销网络,大中城市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与辐射作用发挥不强。

三、今后打算

按照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优势,打造品牌,注重效益,多元发展,加快推进香包民俗、红色旅游、周祖农耕、岐黄中医药四大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等四类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香包民俗文化首位产业,加快建设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实施民俗文化产品研发、推介交流、融合发展、节会带动及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全面加快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建设。

(一)注重产品研发。继续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省岐黄研究院、市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市内文化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300件以上,将研发的新产品批量生产。整合庆阳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尤其是庆阳绿色土特产品,统一冠名,统一包装,统一营销,争创10个特色品牌。

(二)注重推介交流。举办“义渠戎国在庆阳”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及宣传推介活动;在杭州举办庆阳市文化旅游产品宣传推介会,并与杭州市结为文化旅游互惠城市;在美国埃德蒙市开展“庆阳文化月”活动,组织庆阳香包、剪纸、皮影、道情、民歌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览展示。

(三)注重融合发展。设立庆阳市文化交易中心公司,依托市场和电商平台加快文化产品交易、交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岐黄文化研究会、周祖农耕文化研究会、甘肃秦直道研究会、陇东古石刻艺术研究会的作用,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旅游品味,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注重节会带动。组织举办好第十六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第六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组织参加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等省内外各类博览会、艺术节、洽谈会、旅游节、交易会、订货会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香包企业和个人在国外开设营销窗口,鼓励、扶持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会展、商品订货会和交易会等50次。